思考一些问题

2023/06/29essay

近况

从确定今年九月底就要结束为期一年半的 offshore 之旅过后,我便很少写东西了。随笔主要是写一些自己的观察,技术相关的深度都不太够,主要是写来给团队内的应届生看的。

虽然早就有预想,但是真的等到官宣的时候,还是有点惆怅。又去回看了一下 2020 年和 2022 年写的东西,发现最近我变得消极了不少。

上个月,带了一个季度的校招生小妹妹被 pip 了,虽然我平时给她做了不少指导和思想工作,但依旧逃不了被优化的命运。接下来公司还会持续优化去年无脑扩张时招进来的人,我也有可能被优化,不过我已经放平心态了。

四月份和同学合伙搞得创业商铺,在五一节销量表现不佳过后被我及时止损了。

人的命运,除了个人的奋斗,还得考虑历史的进程。也没必要自怨自艾,大部分时间都不过是折腾并快乐着,这就是没结婚带给我的自信 😄。

对于大环境的判断,我被打脸的次数多了,我的判断只能是是没法判断。

我只能看到一些现状,但得到的信息有限,剩下的交给时间。我能做的就是保持谨慎和乐观。

今年的就业数据比较难看,尤其是青年失业率达到 20%,不过实际上这个数据从翻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 20%了,到 6 月依旧维持在 20%,只能说没有恶化。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数据保真。

行业观察

消费在降级并不意味着各行各业都在萧条。实际上饮食的消费数据很可观,门口摆地摊的前程序员每天流水六七千。PDD 制霸 App store,为富人服务的高档服务业和奢侈品数据也很好看。消费数据像个沙漏,低端消费和高端消费都增长了,但中档改善型消费挂壁了。或许现在是验证口红效应是否有效的时候了。

互联网公司普遍都在开源节流,身边好几个大厂的朋友毕业了,在家里蹲了两三个月的都有。我并不喜欢将所有事都政治化,但现在很多事情和政治脱不了干系,不聊,那就根本深入不了本质。互联网和金融,在现在中美新冷战格局下很难逆流而上。

一只看得见的大手在调控国内的资源和产业,手需要的是上下产业链能解决大量就业的产业,能创造外汇或者能卷死国外同行形成产业垄断的产业,或能国产化抵御外国产品倾销的产业。我们缺什么?我们要什么?钱和政策倾斜就会去哪里。

股市是最好的行业观察的工具。

  • 今年持续最长的主线毫无疑问是 AI,但是炒作完过后基本是一地鸡毛。当前的 AI 领域,绝大部分公司都只是蹭热度,能赚钱的只有英伟达以及一些其他算力提供商。炒股无所谓,讲究一个我不懂,但不妨碍我参与。但如果要跳槽找公司的话,就得认真考虑下所谓 AI 公司的整体氛围和产品盈利预期了。它有多少钱能烧多少年?现如今的 AI 火是从 GPT 烧起来的,但先不论国内和 OpenAI 的技术代差,语言模型能大规模应用替代人力的场景本身就有限,而且随时可能被铁拳,这部分原因我在 使用了一段时间 Chagegpt 过后的思考 里写了。

  • 光伏处在一个卷爆的处境,国内价格已经内卷到小企业都活不下去了,盈利全靠外贸和补贴撑着。我潜伏进光伏产业的外贸群,刚好公司也有光伏的项目,和同事吹水的时候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上下游的东西。基于对光伏产业的了解,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抄底光伏,但吃肉后绝不贪恋。这个东西,想赚爆只能靠外贸,但目前欧美对国产的东西限制太多。

  • 新能源车仍然是最近几年和未来几年最值得期待的行业。因为他满足我前面说的 👋 最喜欢的几个特点。俄乌战争平白无故给国内送了个 1 亿人口的俄罗斯油车消费市场,不但 EV 靠质量起飞了,连油车都靠竞争对手的愚蠢起飞了。和我们互联网人有关系的就是两个方向,一个是偏 AI 的智能驾驶,另一个是车配套的数字化。

    我亲戚在西安做汽车智能配件相关的产品,主攻欧洲市场,目前销量一直在攀升。前段时间互联网上很多人对智能驾驶冷嘲热讽,尤其在特斯拉出了几次事故过后,质疑和嘲讽的声音不绝于耳。但是市场会做出他的选择,智能驾驶在赛力斯爆发过后火热了一阵。生产力高度发展,车企高度内卷,什么东西能支撑车的溢价,什么样的车能让 BBA 看起来像个过时的玩意儿?毫无疑问是智能化。这个智能化除了智能辅助驾驶,自动驾驶,还有配套的 App 和互联网服务等。所以互联网人不想干互联网了,跳行业到车企搞互联网研发也是可以的。目前公司也有欧洲车企的一些数字化项目,但据我了解欧洲车企在数字化方面进展实在太慢,整个互联网时代,他们落后太多了。去年大众才宣布要在中国组建数字化研究团队,太慢了。我认为他们不如直接收购国内的成熟研发团队给自己搞(后续更新,大众真的入股了蔚来,合作开发新车)。这个领域的机会可能未来几年都不会饱和,不过需要一些相关经验才能入行。

  • 其他的一些观察和互联网人就没太大关系了。也懒得写了。

对公司的想法

我珍惜在 TW 的每一天,和这里共事的每一个同事。我希望公司往好的方向走,但可惜,大趋势是不会因为一个底层人的想法而改变的。

TW 有非常多优秀的人,里面有很多大佬出了很多的书,不少书对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有影响。TW 自称为敏捷的布道者是实至名归的,但可惜敏捷这玩意儿说到底也就是个方法论,是不能收专利费的。另外,再好的方法论也得经得起实践的考验,国内研发团队野路子多,讲究一个草台班子能用就行,而老板只在意最终产品,很少有人将过程控制看的非常重,因为绝大部分产品生命周期不过 3-5 年,当代码写下去的时候它就死了,提前的设计无非是让他腐烂得没那么快罢了。

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,TW 的老司机流失很严重,大佬被甲方挖走不少。领头人跑路了,剩下的人青黄不接,上市膨胀大规模扩招导致公司必须降低筛选门槛,紧接着又是经济衰退,应届生没办法实战培养。这一揽子组合拳打在任何公司身上他都吃不消。

还有一个雪上加霜的事情就是国产替代趋势和 TW 的外企身份。原本 TW 靠自己的外国红色基因是可以拿到一些国资项目的,但是很可惜,中国依然是一个保守主义占绝大多数的国家,外来的和尚很容易水土不服,尤其是现在美国高举 LGBT 解放大旗,国内民族主义抬头,全球主义者注定会变成社会的边缘人。这一点可能会影响公司错过一些本能拿到的 ToG 和 ToB 项目。

其他还有一些看法,因为没多大意义,也就不说了。

目前看来削减中国区雇员数量是大势所趋。但是这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,短期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地震。

欧洲的车企有很强烈的数字化和新能源车需求,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拿到这方面的项目。

个人想法

我最近几天在想,如果我突然被优化了,我后面能去干嘛?

我除了 简历 上的东西,还有什么优势呢?如果我转行,能去干嘛呢?

我每天看和学习的东西,能帮助到我的事业吗?

问号还没有答案。我认为当前情况下,谨慎和保守是对的,激进是应该避免的。积极思考其他出路的时候,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放手一搏。很多人陷入的绝境都是自找的,熊市最忌左右横跳,反复割肉。

创业的收获

创业投入成本不高,和我之前呆的师兄的创业公司一年亏掉一百多万比起来毛都比不上。简单总结一下收获的经验。

  1. 合同是重中之重,能保护自己的只有法律。

  2. 选对合伙人,提前规划好职责范围。这个合伙人可以单纯反应迟钝,但是不能懒惰和悲观主义,否则创业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。

  3. 可行性分析必不可少,不能马虎。最基本的盈利模型是一定要搞清楚的。否则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无头苍蝇的状态。搞清楚自己的本金,目标客户,渠道,能承受多少损失。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,但有一个计划能让起步变得顺利。船到桥头自然直这种过于乐天的心态,很容易把自己坑了。

  4. 不要被长期主义洗脑,提前做好验证和止损准备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,走得越远错的越离谱。同样的,也有坚持到最后业绩爆发的。鸡汤的优势就在于,不管正的还是反的你永远能找到相应的例子,选哪一个取决于做选择的人的性格,但不管选哪一个,需要和合伙人统一认识,并且坚持自己的模式。割肉止损永远是最困难的,但出卖自己的模式很少有好下场的。创业即看实力也看运气,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。

朋友从 19 年开始创业,现在都在深圳开分部了,我的能力还不够,对行业的认知还不足,赛道也选错了。我对机会的把握程度和他比差了不止一个 level,或许我只适合打工。

写在公司官宣大裁员之后

一些好朋友被干掉了。还有一些刚进公司的时候认识的大佬也跑路了。

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自己正站在一艘下沉的船上,没有船长,一些乘客坐上救生艇跑了,一些人惊慌失措直接跳海了,一些不死心的水手拼命往外舀水,还有一些甲板员则仿佛什么都没发现一样继续给船长室拖地翻新。

风浪越来越急,船上安全的区域越来越小,一些边缘的人先被挤了下去,船还能这样航行多久?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,利用船内闲置的木头和工具,为不远将至的沉没做准备。

割裂感和陌生感,这是我这段时间最强烈的两种感受。